滚动:让劳动成为青少年送给自己的“成长礼”
各地各校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
让劳动成为青少年送给自己的“成长礼”
【资料图】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高年级学生种植、浇水、施肥、松土、除草,低年级学生认识农作物,了解植物的各种习性;数学教师教如何测量土地,科学教师带着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记录劳动过程,美术老师和学生一起对着植物写生……这个春天,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学校教育集团桃花一小校区的植物种植实践基地——桃蹊园里好不热闹。
“劳动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里,更需要空间性延伸与创新性延展。”桃花一小校区副校长熊俊杰介绍,学校融合劳动新课标内的十个任务群,分学期制定劳动教育清单,让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
“五一”劳动节将至,校园里孩子们劳动的“干劲”越来越足。《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提出劳动课独立设课,并设计了包含10个任务群的教学内容以及独立的“劳动周”。那么,劳动课及实践环节如何不局限于“打卡”、“体验”,不止步于“完成任务”,而是让学生在汗水中收获成长,让劳动成为青少年送给自己的“成长礼”?记者进行了采访。
3月31日,江苏省海安市延寿小学梨园内,农技人员为学生讲解疏花技术。向中林摄/光明图片
延伸劳育链条,让学生体验“全流程”劳动
“苹果是超市里来的”“鸡肉是冰箱里来的”“五谷杂粮都叫米、绿色的菜都叫青菜”……一份调研问卷让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学校教师们感到,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孩子,对自然的理解有时“可爱又可笑”。
分科学习造成的知识碎片化、家门之外劳动经验的缺乏使学生对生活场景里常见的小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劳动教育如何“补上这一课”?
“这条叶枝细弱老化,叶片又太密集,会导致营养缺失,应该剪掉……”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中心小学葡萄乐园基地里,五年级小学生屈佳欣清晰的语言描述、熟练的技术动作吸引了现场师生的目光。这个基地里,一整年都会看到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清明前后,他们在“唤醒葡萄课程”中将葡萄苗扶藤上架;5至7月,在“葡萄管理课程”中给葡萄树掐尖打岔、疏果套袋,与葡萄树共同成长;炎热的8月,学生和家长、老师、辅导员一起采摘,在“丰硕成果课程”中,学习尊重生命、珍惜劳动成果;11月,学生们顶着寒风,为葡萄藤浇水、施肥、剪枝……
“以往的劳动教育,学生看到的往往只是劳动的生产环节,没有包含选定目标、筹划方案、成果分配、交流分享等环节。实际上,劳动教育应是全链条的,要为孩子充分展示劳动在时间上的广延性,围绕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完整劳动链条构建劳育内容体系。”巨各庄镇中心小学校长孙翠明表示。
用沾满泥巴的小手在“童耕中心”劳动,在“中草药基地”采摘刚刚长出的草药,在“食育馆”了解劳动工具变迁,冬至时节,在“食膳坊”包饺子……
“学校《‘食’光课程》以自然为课堂,以‘食’为载体,形成长周期、富于挑战性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季节、时令、物候,抽象的概念变成了最接地气的场景,也悄悄地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了印记。”相关教师表示。
融合各科知识,让劳动伴随着探究和发现
“给大棚降温,用手直接开窗不行吗,何必要编程控制呢?”在一节“葡萄树科技管理”课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义。“大棚一周共有69扇窗子,而且有葡萄树遮挡,开窗、关窗很不容易,平均每扇窗子用时1分钟,一共需要多久?”马上有同学反驳。“看似很神奇的开窗方式,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只需要两个步骤:加载、运行。”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方式的进步,感受到科技让劳动变得轻松而简单。
这种通过科技动手和科学探索,开展实验性科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劳动精神的课程,在巨各庄小学经常上演。同时,融入智育、美育、传统美德教育,学科融合成为当下不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方向。
种子的发芽率如何计算?怎样估测一颗向日葵能收多少葵花籽……在北京密云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的“责任田”里,数学老师带着同学们边观察植物边思考。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种植的植物高度,其他同学的都长到20多厘米了,一位同学的才长到8厘米高。为什么呢?科学教师带领学生们一一分析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阳光、水分、土壤、空气、周围的动植物。终于,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周围七八个蚂蚁窝的蚂蚁破坏了土壤。
在《“食”光课程》负责教师看来,从做一顿饭引发的学科知识应用入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低年级孩子来讲,做一顿饭要解决多少问题呢?首先要读懂并理解菜谱,这需要语文基础;其次,要按照步骤操作,在厨房这个‘小实验室’里一步步忙活。就算是简单地给食材称重,也需要解决称怎么用、指针怎么看、单位怎么换算等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最后,还要组织语言介绍自己的菜品。”该教师告诉记者,在《腊八粥》一课的跨学科设计里,语文老师串联课文《北京的春节》品读传统文化,数学老师运用比例知识配置营养腊八粥,同时关联了科学课上学习过的‘合理膳食’等等,充分体现了打破学科边界,任务就是主题。
“多学科整合,可以有效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价值,涵养师生文化底蕴。”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校长郭春梅表示,课程设计中,学校以各学科对实践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知识拓展,突出综合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提升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当今社会,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形态。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也不应硬性区分开来,劳动是生活之中的,不是生活之外的,学校劳动教育也应充分融入学习生活。”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诸如历史课讲述劳动人民如何创造历史、音乐课学习“劳动号子”、物理课学会如何提高劳动效能等做法,将劳动观念、奋斗精神渗透在相关课程中,都值得肯定。
2月6日,江西省樟树市义成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在校园农场里给菜苗浇水。周亮摄/光明图片
家校社共同参与,合作共育中培养价值感收获感
今年寒假,站前街小学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探寻南昌美食地图”之旅。学生亲身走访大街小巷,品尝美食、观摩劳动,再回家尝试亲手做一道地方菜,请家人品尝、打分,最后,再将这道菜绘制在地图上。整个过程让同学们感觉到:劳动作业除了打卡拍照,也可以很有趣。
“光是学校安排的劳动课程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爱上劳动,在劳动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学校的做法是设置‘食’光任务群,将平日的课后服务与家庭作业连接起来,告别‘摆拍’作业,让学生完成跨学科任务。”太师屯镇中心小学负责教师介绍,“除了假期,周末时我们会布置‘爸妈的一天’这样的角色体验作业,让孩子跟爸妈互换身份一天,不管是出去玩、买菜,还是做家务,甚至是去公司‘上班’等,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不易和劳动带来的精神财富。”
“卫衣的绳结你会系吗?这样系更方便!”巨各庄镇中心小学学生齐琪在劳动课上所学的“一招”,让她在助人中收获了快乐:“劳动课上,李老师带我们研究卫衣绳结,组织了‘玩转卫衣绳结’活动。同学们利用我们五年级学的编中国结的技巧,将卫衣的绳结编织起来,非常有新意,而且特别实用。”
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的劳动作业,不只是“做饭拍照”,还要记录菜式名、材料、价钱预算、做法等。该校提出,学会“四菜一汤”是小学毕业的明确要求。在“家庭美食小能手——会做‘四菜一汤’”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不仅要学做家常菜,还要跟随父母逛菜市场完成小调查,了解肉菜市场的品种,学会“货比三家”,理性购买做饭所需食材。“学生们在感受劳动快乐的同时更加懂得感恩,也培养了家庭责任感。”
储朝晖分析,一些青少年热衷于“虚拟生活”,现实感弱、不会表达感情也读不懂他人的情感,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劳动教育应尽可能让他们在这些方面得到“具身体验”。
“劳动教育效果究竟如何?我想,学生的真实体验才是评定的最终依据。让学生乐意干,干得有收获,有成就感、荣誉感,能产生新的兴趣和动力,才是育人实效高的劳动。“例如,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让孩子端茶倒水,与客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能激发孩子积极交往的欲望,养成以礼待人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以生活视角评价劳动教育,看重过程与长进,给予适当激励,这是评价劳动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从教育效果看,孩子能够生活自理是基本要求,提高技能、形成生活自信是更高境界。”储朝晖分析,“家长和教师若能努力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自觉劳动、自己动手,养成自立立人的意识和能力,懂得平等分担各种劳动,劳动教育就合格了。”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5日 14版)
[ 责编:李昱莹 ]